家长如何奖励孩子?很重要!
几乎所有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无法避免一件事情:给孩子奖励。不管孩子是在学习成绩上有所提高,还是在家里学会了做某件家务,亦或是学会有礼貌地对待长辈,很多家长在这些时候都愿意给孩子一些奖赏,尤其是物质奖励,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虽然对家长来说,奖励孩子是对孩子表现好的一种积极的评价,但是,如果奖励的时间和尺度把握不当,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甚至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
许多父母可能听过这样一种奖励方式:家长把各项家务活都标定一个价格,比如擦地板10元/次,擦桌子2元/次,洗碗5元/次等等,然后以此鼓励孩子做家务。看上去这种明码标价的物质奖励似乎可以提高孩子干家务的积极性,并且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许多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变得非常愿意干家务。然而,在这种物质奖励的背后,对孩子潜在的影响其实是非常不好的。
关于人从事某项活动的动机,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分类方法,将其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的内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则指的是个体在外界的要求或压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动机。对于处在幼儿期或者童年期的孩子来讲,他们的内部动机尚未形成或者正在形成的过程中,这个时候确实需要外部的物质奖励来引导他们去从事一些活动,进而逐步发展内部的动机。在幼儿园或者小学低年级中,经常会看到老师通过奖励小红花、小星星等方法鼓励孩子学习,这种外部的强化手段对于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而言是非常奏效的。不过,我们都明白这种物质奖励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因为每一个孩子努力学习的目
的都不是为了获得小红花,而是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于是在小学高年级几乎看不到这种物质的强化手段,就是因为高年级儿童的内部动机已经形成,他们已经不再需要这种外部的强化手段。
因此对于家长而言,针对孩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特点把握好实施奖励的“度”是很重要的。
首先,家长不能在孩子每次表现出好的行为时都给予奖励。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内部动机是随年龄增长逐渐形成的,在最开始切忌完全以外部强化去培养孩子,这样容易导致内部动机发展不完全,使孩子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变得依赖和功利。因此家长应该在强化的频率和强度上有所变化,即随机地给予孩子不同次数、不同强度的奖励,才能使孩子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同时正常发展。
其次,在奖励的形式上,不能单纯以物质奖励作为强化物。许多家长喜欢给孩子许诺“考试考到90分以上,就给你买XXX”,这种奖励方式一方面会使孩子的学习动机完全变成对外部奖励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孩子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事实上,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适当地给予孩子口头的表扬或者精神上的鼓励是完全能收到与物质奖励相同的效果的。
总而言之,家长对孩子还是要多鼓励和表扬,少用或不用惩罚。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家长会在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或者犯了某种错误的时候用某些手段惩罚孩子,事实上这种惩罚多数情况下会事倍功半。惩罚导致的负面效果往往会比事情本身更糟糕,孩子甚至会因为害怕惩罚而出现悲观、恐惧的心理,以至于出现某些消极的反抗行为,比如撒谎等。
对于每个家长而言,学会在什么样的的时间和场合应该给予孩子什么样的奖励,懂得如何通过奖励引导孩子,并且把握好奖励的尺度,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 版权声明
《父母世界Parents》独家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请勿转载。未经允许转载,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