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的不是唠叨而是行动力
Sabine Maus
德国育儿杂志《Eltern》特邀专栏作家。
常年致力于家庭教育。家有两个已经成年的儿子, 著有《和Sabine Maus一起聊教育》。
我们也许常常会碰到这样的场景:小区游戏场里,几个父母在三五米之外看着几个孩子在一片空地上各自忙活着,一个推着挖土机,一个把小石头铲进他的桶里,另外两个在一起玩树叶。这时一个新来的孩子闯入了这片游戏区域,其中一个孩子马上发现了这个新来的“入侵者”,喊道:“你不可以进来!”其他几个孩子也迅速地跑过来,站在“老大”(第一个跑过来的孩子)后面喊道:“你出去!”而且还把“入侵者”往外推着。
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也许在一旁围观的父母会喊道:“不可以推小朋友!你们可以在一起玩!”“这位小朋友没带玩具,把你的玩具分享给他吧。”“不要欺负比你们年龄小的小朋友。”是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有怎样的行为准则,抑或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怎样的表达。但事实是,你说的这些“硬道理”孩子未必能听得进去。
在具体的情境中给孩子示范正确的行为
耿直的孩子们,对于成年人的人情世故、左右逢源其实并不感兴趣,他们只关心此时此刻“我”高不高兴。
这是因为三四岁的孩子还不懂“同理心”为何物,他们大脑中负责“同情”这一情感的前额叶皮层尚未发育成熟,还不能感受到他人的心情,“我的”是他们此阶段的高频词汇。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社会经验丰富的成年人来指导他们的行为。我们不仅仅要对他们无穷无尽的“为什么”进行解答,也需要迅速识别出孩子“自私行为”的出现,然后在具体的情境里向孩子示范怎样做才恰当。
孩子行为和价值观的建立,通常是通过模仿你的行为来慢慢成型。他究竟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父母“教”给他什么,而孩子需要的“教”,其实更多是身教,而非言传。你告诉孩子不要欺负弱小、不要打小朋友,如果只是言语描述,孩子不能明确领会。在适当的情境中,不妨直接用稍大点的力道打一下孩子,这样他会迅速知道——被人打会疼。
孩子得体的行为,需要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为父母,我们没觉得自己顺手“教”给孩子一些生活中所谓的道德准则和处世之道有什么不对,但孩子们却常常对此有自己的疑问:“为什么我要遵守这些规则,爸爸妈妈却可以不遵守?”“为什么其他小朋友可以做的事。我却不能做?”孩子需要你公平的解释,但更重要的是,孩子道德观念和规则的建立,最受父母平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孩子面前要言行一致。你需要每天都能让孩子看到得体的行为举止,才能使自己的说教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非常重要。
• 父母以身作则。常说“请”和“谢谢”,和他人分享美味,和孩子一起参加轮流玩的游戏。等孩子大一些,父母还可以让孩子为家里挑选早餐食品。
• 寓教于乐。良好的行为学习,同样可以融入到游戏当中去,比如,和孩子玩木偶游戏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想想这个木偶怎样才能帮助那个木偶呢?对于孩子的回答,父母要给予鼓励:“真是个好主意!”另外,还可以鼓励孩子通过画画来表达自己的歉意或者停战求和的愿望。
© 版权声明
《父母世界Parents》独家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请勿转载。未经允许转载,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