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能忽视的财商教育

频道:早教来源:父母世界 编辑:铁薇
  财商与智商、情商一样,都是关乎孩子未来幸福的能力。财商不是简单地教孩子认识钞票、学会比价,而是让孩子具备价值识别能力,继而在此基础上,锻炼出延迟满足的能力,最终学会驾驭财富、以达致幸福。
 
  财商教育,引领孩子通向幸福未来
 
  孙明展:创必承理财董事长。中大岭南学院客座讲师。财商教育专家。
 
  在孩子的教育中,中国父母对智商和情商教育都不陌生,但对财商教育的了解还比较有限,而且常常陷入两类误区: 一是把财商教育当作认知教育,以为认识几张钞票、参观银行,认识价格标签就是财商教育;二是认为财商教育,就是教孩子如何赚钱,生怕孩子陷入“金钱至上”的泥沼,失去追求幸福的能力。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商教育?这要先从什么是财商说起。
 
  财商是驾驭财富、达致幸福的能力
 
  智商,是指生物学意义下,人和其他物种、人与人之间差异的标志。而情商是社会学意义下,一个人管理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能力。 智商高,不见得就会幸福,因为人不是离群索居的动物。我们幸福与否,往往决定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现在的父母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情商”教育。
 
  不过,人除了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同样,也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人。现代社会中,经济不能独立的人,往往人格也无法独立,更谈不上幸福的人生。例如一些“啃老”的年轻父母,熟知先进的教育理念,却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经济上还在依赖父母,一旦教育理念发生冲突,他们往往会失去发言权。一个成年人,如果连按照自己的理念去教育下一代的权利都没有,谈何人格独立?
 
  因此,所谓财商,其实是驾驭自己的财富、以达致幸福美满生活的能力。
 
  财商教育的核心是延迟满足
 
  说起财商,很多父母认为就是让孩子认识钞票、认识价签、学会比价、能算出总价和找零等,其实,仔细想想,这与认识水果蔬菜、学习算术没有质的区别,都属于认知教育。财商教育是一种行为和能力的教育,它的核心是锻炼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它会影响孩子未来的行为方式。
 
  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上幼儿园的孩子,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小房间里,房间桌子上摆着好吃的糖果。研究人员告诉孩子,可以马上吃掉糖果,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那样的话还可以再得到一颗糖果做为奖励。 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最后,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糖果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米歇尔追踪了这些孩子20年,发现能够坚持到研究人员回来的孩子,长大后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较高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能更好地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压力和困难;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更能抵制住即刻满足的诱惑,而实现长远的、更有价值的目标;在他们的职业和婚姻的经历中,幸福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孩子。
 
  这个研究显示,延时满足能力对孩子未来的幸福至关重要。追求当下的快感,是人的本能。
 
  问题是,你能否控制自己对当下快感的追求,追求长远更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延时满足能力的本质。
 
  在财商教育中,延时满足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培养克制当期消费,追求更有价值事情的能力。如果孩子每周少吃两个冰淇淋,把钱节省下来,年底买一个自己心仪的变形金刚,就是有财商的表现,是值得鼓励的。延迟满足能力是财商培养中的重要能力,财商培养本身也是培养延时满足能力的重要方法,延时满足的作用它不止在财商,也在于它是人生幸福中的一个重要的能力。
 
  价值识别能力是财商教育的基础
 
  在培养延迟满足能力之前,必须先让孩子有价值识别能力,理解什么是更满足,什么东西更有价值。
 
  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能够识别两颗糖比一颗糖更有价值,已经很好了。如果到了十岁,还只是理解到这个层面,说明父母财商教育没有跟上孩子成长的节奏。我们看到的孩子的发展应该是这样的:
 
  4岁时,能为未来的2颗糖放弃今天的1颗糖。七八岁,能够每周少吃一个冰激凌,把钱省下来到月底买喜欢的玩具。十三四岁时,为了年底买到心仪的东西,能规划每月攒下多少零花钱。18岁时,为了一场向往已久的旅行,能够有规划地存钱,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直到这个计划实现。
 
  这才是孩子的进步,孩子逐渐学会评估越来越复杂的价值问题。这种评估的能力,就是价值观,是可以通过财商教育传递给孩子的,让孩子明了,哪些东西是值得我们去延时满足的,然后再作出行动。
 
  父母是财商教育中的榜样
 
  价值的比较能力必须是从父母移植到、复制到、影射到孩子心里,别人无可替代。就算把孩子送到学校,老师也只能从侧面教导,真正对孩子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是父母。父母的价值比较能力,对金钱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财商,也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幸福能力。
 
  有些父母喜欢攀比,别的孩子都上早教班,所以,我的孩子也要上,不管自己目前的经济能力是否能承受。孩子会接受这样的价值观,今后也会攀比。有个妈妈问,她女儿为了买一个名牌包,为了攒钱,每天中午不吃饭,这算延时满足能力吗?当然不是,她情愿选择一个包包,一个与人攀比的身外之物,也不愿选择健康,她不能判断出一件东西对自己的价值,只能从与身边人的比较中,获得短暂快感,她追求的还是当下的快乐,而不是具有长远意义的身体健康。
 
  有些父母喜欢用金钱和物质作为奖励,不是不可以,但要看怎么奖励。周末是父母陪孩子的时间,但是父母想来听财商教育的讲座,来之前,父母跟五岁的孩子说好了,如果讲座期间她能不吵不闹,那就奖励1盒巧克力,这是可以的,因为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能做到这些是额外的进步。但对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说,你考了95分以上就给你买个玩具,你这个月表现得乖、听话就奖励你100元钱,这不是正向的激励,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所谓“乖、听话”也并非好事。我们要鼓励的是孩子的努力,而不是结果。
 
  还有些父母,决定过早跟孩子谈“钱”,会导致孩子金钱至上,变得势力冷漠。其实,所谓的“**至上”,就是指你被**所驾驭,而无法摆脱。例如“皇权至上”,指的是,“你的身家性命被皇权所驾驭。
 
  而财商教育,是培养大家驾驭财富、达致幸福的能力。因为我们的人生是必定要和金钱发生关系的。如果我们无法驾驭财富,就必然会被金钱所驾驭。因此,恰恰相反,财商教育是让你摆脱”金钱至上“的教育。
 
  Parents提示:
 
  给孩子的五节财商课:
 
  一、教孩子认钱、数钱。
 
  方法:从孩子能说话、会数数就开始,选几张干净的(从银行兑换的新币)纸币、面额不等的硬币(玩之前建议用酒精消消毒),既包括人民币,还可以准备一些美元、欧元等,教孩子认识币面,可以这样说:“你看,1角钱硬币的正面是兰花,背面是数字'1'。”并和他一起玩简单的数硬币游戏。
 
  目的:既让孩子感性地认识了钱,还锻炼了孩子的数学能力,同时培养孩子的国际视野(通过接触外币),一石三鸟。
 
  温馨提示:数钱、玩钱之后,要马上给孩子洗手。做游戏一定要大人陪伴在身边,以防孩子吞吃硬币。
 
  二、让孩子了解钱的功能。
 
  方法:从孩子2岁左右能说话就开始渗透。这样告诉孩子:“你吃的、穿的、用的、玩的东西,都是用'钱'这种东西买来的,而不是父母自己制造的。”
 
  目的:让孩子知道“哦,原来钱有这么多用处。”
 
  温馨提示:父母们不用担心孩子会“掉进钱眼儿里”。等孩子稍大些,能理解你的话,再慢慢跟他交流健康理性的金钱观。
 
  三、给孩子“零花钱”,鼓励孩子自己买东西。
 
  方法:从孩子朦朦胧胧地知道钱能买东西开始,就可以给孩子零花钱,并鼓励孩子自己买东西。让孩子了解什么是交易,以钱换物的过程。
 
  比如带孩子去超市时,可以给孩子几元钱,告诉他这些钱够他买其中的一样或两样,比如,发卡、小贴画或者冰淇淋。如果他花光了自己的钱还向你要,你可以告诉他:“你需要等待,等着下一次发零花钱。” 如果孩子想买的东西非常不适合他,你也可以表示反对。比如这样告诉孩子:“没有正规厂家的小食品是没有品质保证的,吃了会生病,我们换一种吧”。
 
  如果孩子想要一个更大的东西,比如新的精装书或者玩具,你可以帮他计算一下他需要攒几个星期钱才够买这样东西。让他了解钱的价值,同时也学会选择和等待。
 
  目的:既让孩子有自己购物的喜悦感和成就感,也能间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判断力。
 
  温馨提示:零花钱可以一周给一次。每周给的钱数,由父母根据孩子年龄、实际消费情况、父母收入状况等确定;另外给多少钱,最好也要跟孩子有一定的沟通、互动,让孩子有知情权、参与感。
 
  四、培养孩子对钱的“所有权”意识,同时要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的金钱观。
 
  方法:告诉孩子:“父母给你的零花钱,完全是你自己的。你完全可以自己决定和使用,父母决不会侵占。”
 
  目的:培养孩子的自我决定能力、自我约束力(花还是不花?怎么花?等等)
 
  温馨提示:与此同时,一定要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意识和精神,并用浅显的方式引导孩子健康理性的金钱观。“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就是最朴素的金钱观。告诉孩子:钱本身是不好也不坏的东西,要看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方法来得到它。
 
  五、培养孩子的“资本”意识,鼓励孩子养成储蓄的习惯。
 
  方法:等孩子稍大些,比如3岁以后,在给孩子零花钱的同时,开始鼓励孩子存钱,也就是告诉孩子,最好不要把所有的零花钱都“及时”花光,而是把其中的一部分存起来,比如存在爸爸或妈妈这里。当然,最重要的是,存起来的钱一定要给孩子“利息”,而且利息要高到对孩子有吸引力。这样孩子才愿意把一部分钱存起来。
 
  目的:培养孩子的储蓄习惯和资本意识。让孩子知道并理解“钱生钱”的财富之道。
 
  温馨提示:父母不要用命令或强制的方式,强迫孩子,而是要循循善诱地引导,让储蓄成为孩子自觉自愿的行为。
 

财商教育

+1

© 版权声明

《父母世界Parents》独家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请勿转载。未经允许转载,追究法律责任。

论坛精华

活动专区更多

我们认识一下吧

Copyright@2008-2021父母网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520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9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