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孩子“自我安慰”的能力

Sabine Maus
德国育儿杂志《Eltern》特邀专栏作家。
常年致力于家庭教育。家有两个已经成年的儿子, 著有《和Sabine Maus一起聊教育》。
小婴儿总是喜欢哭闹,长大一些后又变得开始耍小脾气,孩子们总是精力旺盛偶尔暴躁,但其实他们自己也可以让自己平静下来,这是孩子天生的能力。所以作为父母,帮孩子挖掘他自我安慰的能力很重要.
星期天,爸爸妈妈邀请了亲戚们来家里做客,艾米高兴得手舞足蹈。“太可爱啦!”叔叔阿姨们都特别喜欢这位刚两个月大的小可爱。可是小家伙突然把目光一转,不知盯着何处停止了微笑,这让叔叔阿姨们又失望了。他们围着艾米大声地说:“艾米!”“看,这儿有奶嘴。”“嘿,小宝贝想什么呢?”艾米现在已经受够了旁边大人的围观,他的心情突然变得非常差,发出一声尖叫,把耳背的祖奶奶也惊了一下。
婴儿有自己的表达方式
艾米突然喊这么大声是有理由的。婴儿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在短短几分钟后,注入脑海里的那些信息就使他感到筋疲力尽,因此他会选择躲避,比如像刚才那样大声叫喊,因为小艾米现在还不会用其他的方式表达需求。
他首先采用和平的方式,皱着小脸,从叔叔阿姨们的吵嚷声中转向另一边,不去理会这些声音。他会这么做已经很不可思议了,这是一个重要的开始,这是艾米第一次尝试自我调节。聪明的亲戚就会有所察觉,马上停止拥吻,并且给宝宝他所需要的时间。
大人要学会读懂孩子
孩子调节内心的焦虑,使自己感觉舒服的方式就是和信任的人在一起。在刚出生的几周里,婴儿的这种自我调节能力只能在父母身边得以实现,最好是在妈妈身边。孩子把她当成最亲密的人,所以孩子在妈妈身边总是更安心。爸爸、爷爷、奶奶以及亲戚朋友们,先不要太失望,婴儿当然也会习惯除妈妈之外其他人的拥抱。但有时爷爷奶奶抱着孩子并没有做错什么,孩子仍然会通过各种方式表示他要找妈妈,先是吵嚷,然后是那种让人揪心的尖叫,这样就很容易让人把孩子送回妈妈怀抱中:“孩子肯定是找你了!”
这个时候不要以为孩子和自己不亲近,大人们要尝试读懂孩子,其实孩子转头看向别处只是出于好奇,并不是意味着他在想:“我对你一点也不感兴趣!”又或者他只是在表达:“我累了,想睡觉。”这时孩子想让你做的只有两件事情:一,给他一个安静的环境;二,理解这是孩子在学着自己照顾自己了。
帮助孩子从婴儿时期就学会自我调节
有那么几个阶段孩子们很难自己平静下来。他们喊叫得比平时还要多,无法尝试自我安慰。吵闹最厉害的时间大多是在下午和晚上,虽然这时孩子的身体和精神都很疲惫,但是小脑袋里回想起漫长的白天里的所见所闻所感,就毫无睡意了。睡觉前,要把白天所学的新知识和所经历的新体验都回忆一遍,所有这些美好的东西都使他激动不已。
对于父母而言,在帮助孩子完成一些事情和放手相信孩子的能力之间找到平衡并不容易。如果孩子暂时不知道如何平静下来,父母可以先把孩子抱起来安抚一会儿,直到他情绪稳定后睁着大眼睛空洞地盯着白墙上一个神秘的小点,这意味着孩子不想让任何人打扰他了,再把孩子放入摇篮里让他入睡。父母参与到孩子成长的自然过程中,偶尔放手让孩子自己调节,也就为孩子也为自己创造了最好的环境。
© 版权声明
《父母世界Parents》独家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请勿转载。未经允许转载,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