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学硕士吴海峰:观鸟是带孩子走入大自然的门票
观鸟作为一项自然活动,最早兴起于英国和北欧国家,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只要一个小孩举得起望远镜,父母就鼓励他观鸟。
最近几年,观鸟在中国变得更加普及,越来越多小朋友在家长和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大自然,观察课本之外的世界。
生活在城市里,带孩子去哪里观鸟?
我们一定要到远离人烟的山野、沼泽,才能看到除了麻雀、喜鹊和乌鸦之外的鸟吗?当然不是,许多城市公园、大学校园,甚至是小区,都是观鸟的首选地点。
以北京为例,二环内的天坛、三环内的紫竹院,五环内的颐和园、圆明园、北京大学和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些公园或大学校园,在几乎在任何一个季节的一天里,都能见到超过15种鸟类;在迁徙季节,这一数字一般都能突破30。
即使是在小区里,植被经过几年的生长,也经常能见到各种鸟类,咕咕叫的野鸽子珠颈斑鸠,站在柳树枝条顶端放声歌唱的白头鹎,像啄木鸟一样在土地上啄食的戴胜,以及真正的“树木医生”大斑啄木鸟等等。
可能有些朋友会问了:“我就经常带孩子去这些地方,为什么从来没有注意到过这些地方还有这么多鸟呢?”这是因为,鸟有活动高峰时间,例如早晨和傍晚;鸟也有偏好的活动地点,也总与我们不重合。
例如珠颈斑鸠总在树影婆娑的林下落叶层翻找食物 — 太隐蔽,黄腰柳莺常在枝头活蹦乱跳 — 难看清,大天鹅常在远离岸边的湖心静静游弋 — 太远,黑鸢总在晴朗的天空中展翅翱翔 — 太高……但实际上,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我们的问题:只低头看路,不抬头看鸟。也难怪很多孩子的眼中只有喜鹊和麻雀了。
观鸟的方法有很多,绝不是简单用眼睛去看
实际上,很多鸟都不是先被我们看到的,而是先听到了它们的叫声或者运动时发出的声响,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顺藤摸瓜”的方式。当然,光靠这些肯定是不够的,在鸟类的眼中,人类算是潜在捕食者,我们无法靠得很近,因此望远镜是仔细观察鸟类的必备工具。
一般在森林或花园中观鸟,6~8倍的望远镜就足够了,价钱越贵的望远镜,在清晨或黄昏等光线条件不好时的成像质量越好,但在光线良好时,对于初学者来说,几百元的设备就已经足够好了。
观鸟能锻炼孩子的观察与思辨能力
看清楚鸟长什么样子,这只是观鸟的第一步。鸟类也有“字典”,例如《中国鸟类图鉴》。对于小朋友来说,观鸟的同时,培养查“字典”和及时记录的能力很重要。
观鸟并不只是观察、看清并且知道某种鸟叫什么这么简单。就像一些小朋友喜欢蹲在地上观察蚂蚁一样,对鸟类行为的细致观察也是一件有趣的事。经常带小朋友观鸟,说不定就在他们心中埋下了鸟类学家或者纪录片制作人的种子。
当然了,如果他们在观鸟的过程中,对昆虫、植物、岩石产生了兴趣,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在观鸟的过程中,孩子能够锻炼观察、思辨的能力,又有助于其他兴趣的发展。
© 版权声明
《父母世界Parents》独家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请勿转载。未经允许转载,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