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育儿专家Sabine Maus:与孩子交流要用对方式
孩子的年龄越小,很多简单的道理在其身上也就体现得越明显。孩子们通过耳朵听到的信息和本身的行为举止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联系?不唠叨,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听话?
用对待“孩子”的方式与孩子交流,语气温柔一点儿
父母们经常会提出一些很特别的观点。妈妈们表示,她们其实也可以理解宝宝们喜欢乱扔东西的心情,但是相比起这种理解,她们更加坚持认为,自己的孩子应当是优秀的,他们的行为必须是得体而恰当的。
所以孩子们必须从小就理解并接受这些要求:在大街上不可以追跑打闹;必须每天坚持刷牙;对待其他小朋友要友好等等。但是当我们向孩子提出这些具体的要求,他们却很难迅速地做到,让人不禁怀疑他们是否选择性忽略了这些并不严厉的教导。
在最初和宝宝沟通的过程中,我们会用亲切的语气重复很多简单的字,也会在肢体接触的同时向宝宝介绍词语和句子。
而一旦孩子们渐渐学会了说话,我们就往往会高估他们的实际能力,经常把他们当作成年人来交流。而这就会导致孩子无法很好地完成家长发出的指令,我们应该更加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
肢体语言更有效,比唠叨管用多了
另外一种我认为非常不合适的表达方式,同样也是家长们很常用到的:“我已经和你说过三次了……”这时候孩子们往往会想:到底问题是什么?
一直不停地重复抱怨并不会带来很好的实际效果,这些无休止的重复往往只会带来糟糕的心情和无谓的争吵。如果我们想要传递信息,动手去做远比无休止地说教要有用得多。
1岁多的孩子可能会用手玩儿花盆里的土,如果这时候我们说:“植物的根深深扎在土中,并且为整个植物提供营养,所以我们不可以破坏掉植物的根茎。同时你的小手也会在土壤中沾满细菌,之后如果再用手拿东西吃,肠胃会生病的。”
请相信我,你给宝宝做的这个“讲座”并无任何作用。这个时候,妈妈应该做的是立马从沙发上站起来,把孩子带到厨房去洗手,然后再将花盆里的土全部换新。
1到3岁的宝宝并不需要父母长篇大论的教导,而是需要更直观更简单的行为影响。
把孩子当“人”来交流,而不是来征服
耐心友好地向孩子们解释重要的道理,这对于新手父母来说并不容易。我建议爸爸妈妈们先假设一些场景,耐心地向孩子们解释为什么应该这样做,为什么不能做那件事。一旦这些场景真的发生了,再提高声调,对孩子们进行严厉的批评。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对立沟通技巧。
当我们尝试轻声与孩子交流时往往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千万不要挥舞着手脚大喊大叫。尝试这样去做会有更好的效果:
1. 与孩子的眼神交流可以使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我们身上;
2. 孩子为了听清楚我们轻声说出来的内容,必须专注在我们说的话上面,并忘掉他刚刚的胡闹行为;
3.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孩子通过制造噪音,终于得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妈妈终于放下手机来陪我说话了。
父母对孩子说出的任何一句话,都会被孩子记住。请记得,无论是教孩子说话,还是讲道理,甚至与孩子争执的时候,我们都要对孩子所听到的词句有深切的责任意识。
© 版权声明
《父母世界Parents》独家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请勿转载。未经允许转载,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