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高经历的《开学第一课》

频道:小程序(新)来源: 编辑:凌亚世纪传媒CEO

作为为中国新生代父母提供中美养育观念的母婴媒体,我们邀请到一位对教育有着与众不同观点的父亲,分享他在儿子美高男校经历的4小时《开学第一课》后的感受。


微信图片_20180904134501.jpg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要上学?」值得很多父母思考。


✔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比成绩好更重要

✔为学生安排课程,不是为课程招募学生

✔一周安排5次的原来只是体育课

✔开放的沟通比掩盖更安全

✔教育永远在路上

✔给国内早教的家长提个醒


8月16日,经过一年多的准备,我和儿子终于踏入美国高中的校园,今年起,他就要在这里读10年级了。


在经历了整整4个小时面对面的《开学第一课》以及第二天的选课环节后,不止孩子对未来的高中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憧憬,身为家长的我也有了颇多全新的思考。


「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比成绩好更重要。」


微信图片_20180904141628.jpg

美高校园


《开学第一课》上,校长的讲话很简短,但是一个例子给我很深刻的印象。

去年,学校有个孩子非常优秀,考出了7门AP课程,而且长的很帅,但没有拿到一所一流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原因是这个孩子不够有趣,除了读书没有其它爱好,因为美国一流大学喜爱的是有趣的人,而不是只会读书的孩子。

(科普一下:AP,全称Advanced Placement,中文名称为美国大学预修课程,适用于全球计划前往美国读本科的高中生,由美国大学理事会(The College Board)主持,AP成绩不但可以抵扣成功申请美国大学的同学入学后相应课程的学分,而且AP成绩也成为美国各大学录取学生的重要依据。)


在入学时的交流中,我还惊讶的发现,这里的很多老师都毕业于这所中学,老师的孩子也在这里读书。

和一些家长交流,发现很多孩子的家长,甚至父亲、伯父、爷爷等等都毕业于这所中学。

我不断问自己,这是一个多么鲜明的评价,多么有趣的传承。


「因为信任,才会选择。

选择胜过一切的表白。」


昨天,在大学面试MBA入学新生,和搭班的顾教授聊起这个话题,他回答,中国的教授已经用脚投票给出了对中国教育的评价,他指的脚是给教授孩子们寻找的教育的路。


在儿子学校所在的美国小镇散步,沿着河边,突然传来一阵优美的小提琴声音,我看到一名和儿子差不多大的男孩在演奏,旁边两名不知是老师还是家长的中年女性用中提琴,大提琴不时交换伴奏。

那种神情是我们在观赏表演时看到的奔放,是陶醉于琴音中的款款深情,而非对着谱子演练那几首考级的曲目。

我的赞美发自内心,他们则报以礼貌的回应,这里肯定不是硬性插入的15分钟机构培训广告。


「为学生安排课程,不是为课程招募学生。」


和国内某部要求全体学生在同一时间收看同一内容的“广告课”不同,美高的《开学第一课》,除了校长15分讲话的前5分钟以外,其余全部的内容都是给家长上课。

与此同时,全体新生要参加入学考试,考试的内容只有两个:英语和数学。

就好比,中考录取后不只是看中考成绩,入学之后总要来个摸底测验的。


第二天上午,学校根据已经分配好的老师和家长、学生,开始面对面的一个小时的课程讨论。

老师手中的文件夹,已经包含了前一天摸底考试的成绩以及上一年孩子在之前学校的全部成绩单。

根据这些数据,老师会有针对性的给孩子设计未来三年全部课程的规划,而且,强调这些只是规划和建议,具体安排完全由孩子和老师讨论决定。


美高没有传统的班级,而是不同程度的授课班。

我们遇到的老师非常有经验,直接把儿子的数学升到12年级的课程,物理暂时没有安排课程,而是直接到11年级考AP,没有被测试的计算机经过当面沟通直接升到AP课程班级,原本以为可以升级的化学经过沟通后留在了本年级优班继续学习。


学校规定每个学生每天的课程选择在5-6门,由于儿子在国内一直学音乐,算上音乐课程就排到了7门。

面对这样特殊的情况,孩子的老师马上出去和其他老师进行协商,几分钟后告知我们,这样的情况已经被学校特批。

相比较全国孩子被要求看同一个课程,在美高每个孩子根据各自特点被安排设计不同程度不同组合不同时间的课程。


在讨论课程安排的过程中,儿子提出数学还是有点简单。

后来,选课老师告诉我们,每个月学校会安排对数学有兴趣的同学去州立大学专门开设更高级别的课程,授课老师全部来自MIT, 普林斯顿和哈佛数学系的教授。


在美高,只要学生不满足,想得到更高阶段的学习,学校一定会尽力安排。

而各种的竞赛考级都与升学无关,也没有额外的任何培训机构介入,事实上,也没有培训机构能够请这样的教授给中学生上课。


「一周安排5次的原来只是体育课。」


微信图片_20180904141641.jpg

美高校园


在这所学校,学校严格限制学生每天的上课课时是5-6门,但是一周五天每天开设的唯一一门课程居然是体育课。

游泳、网球、橄榄球、皮划艇等等都必须一周五练。

儿子由于课多无法保持每天一门体育课程,所以选择了仅有的山地自行车(另一项是独木舟)项目,学校也要求一周三次。


当天晚上,我去学校送东西,惊讶的发现,白天优美宁静的校园人声鼎沸,所有的地方都停满了车辆,原来是学校橄榄球队和另外一支高中球队正在比赛。


大概小镇上所有的居民都来围观了,草地上到处奔跑的是弟弟妹妹和摩拳擦掌的家长。

学校所有的灯光齐亮,女生们在专业啦啦队装扮下,卖力表演,场下的男生们则吹号呼喊血脉贲张,老师们也群情激昂大声欢呼。


微信图片_20180904141647.jpg

美高校园


这几天,朋友圈的朋友满屏吐槽“少年娘”的话题,让我想起我们离开学校时看到的最后一个场景,户外游泳池边上男孩女孩在奋力玩耍沙滩排球,3米高的跳水板前排满了青春少年。

没有不许跳水,严禁潜泳等禁忌,只有无尽挥洒的青春和热情。


前几天,儿子还打电话说第一次山地自行车训练就摔了一身伤,我问他:“现在怎么样?”小伙子回答没问题,小伙伴虽然都骑得很快,但是一定会等着他这样的新生。

我回答:很好,加油!


「开放的沟通比掩盖更安全。」


在美高,学校几乎每2-3天就会给家长一封邮件。

学校的所有邮件几乎都是介绍学校最新比赛,体育活动,以及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未来一周的活动,是的,你没看错,还是活动。


前天,我又收到一封邮件,说是教学楼一个教室的空调着火了,学校已经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等市消防部门检查后就可以恢复该教室的使用。

我问儿子具体是怎么回事,他说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就是一个教室的空调起火,而且火很快就扑灭了。

我突然想,这么敏感的事情如果被严密封锁,效果又如何呢?其实开放的沟通比掩盖更安全。


入学前,我还收到过一封邮件,大致是有个60多岁的毕业生向学校举报他在70年代读书的时候受到过一名老师的性侵,直到今天才有勇气举报。


尽管那名老师已经在90年代离开学校而且已经去世多年,学校校长还是调查了此次事件,向全体学生家长包括即将入学的新生家长仔细通报了这一事件,并做出了多项预防管控措施。

我反复读了那封校长的来信,作为家长非但没有过分担心,反而对学校开放的沟通和积极的措施感到更加放心了。


「教育永远在路上。」


开学前一天,我和《Parents父母世界》主编段金希老师一起为我们的读者采访了学校高中部校长,其中有一段话印象颇深。


微信图片_20180904141654.jpg

我与《父母世界》Parents主编段金希和学校高中部校长


大致是「教育是一个连续的永远的过程,由一个个阶段组成,而不是只停留在一个阶段」。

学校老师和家长的责任就是在这个阶段让孩子获得最合适的教育,并且为下一个阶段的继续教育做准备。


如果孩子适合哈佛,学校就有责任帮他成为合格的哈佛学生;如果这个孩子不适合哈佛,学校和家长也有责任和义务为孩子选择最适合他继续学习的地方。


之前金希主编和美国《Parents》主编LIZ沟通的时候还特别谈到了领导力的话题,LIZ说,领导力不是美国教育最重视的,它只是和兴趣爱好培养一样的一个组成部分。

教育在不同阶段必须赋予不同的内容。

想起国内有些朋友的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带着眼镜,每天做大量的超越年龄的功课,不禁想说,如果太早就把教育的天赋压抑了,那么未来的教育就没有了潜力。


「最后,给国内早教的家长提个醒。」


1、一定要为兴趣而学,否则学的多并没有用。


国内的孩子普遍学的过多,尤其是数理化。

事实上,如果不是出于兴趣,很多时候反而会压抑了孩子的兴趣培养。

近几年,在线英语教育在国内风靡,在线数学、古文等学习也一拥而上。

其实,数学的第一课代数通常初中才开始;数学之前的算术,国内是从一年级开始,美国则从四年级才开始。


2、玩是最好的学习


不少朋友问我,哪里有STEM教育机构?

STEM目前是美国主流的教育理念,注重孩子对于科学兴趣的培养,记住是科学兴趣的培养而不是课程。

所以,玩是最好的兴趣培养途径,而不是培训班或者早教课。


3、找老外不代表可以学好英语


儿子英语测试打败全美85%的同年龄孩子,但是只打败了学校55%的同年龄孩子。

美国是金字塔教育体系,不是会说英语就是英语老师。

之前,我们隔壁办公室每天晚上夸张的面对镜头教授英语的老师们,一到午餐时间聚集在一起的通用语言其实是俄语。


最后,用儿子学校的校训作为分享的小结:


TRUTH  

DUTY  

HONOR


同时,缅怀我中学的校训,也是大家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fd.jpg


作者丨欧文

开学第一课

+1

© 版权声明

《父母世界Parents》独家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请勿转载。未经允许转载,追究法律责任。

论坛精华

活动专区更多

我们认识一下吧

Copyright@2008-2021父母网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520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9507号